解读同性性爱心理:为什么他成了同性恋
案例:妈妈发现儿子深陷同性恋漩涡
叶青是个忙碌的单亲妈妈。学历不高的她非常争强好胜,对工作非常看重,在事业上很有些建树,对儿子的要求也难免高了起来。叶青其实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儿子,儿子沈畅一岁时就被送到寄宿幼儿园。
叶青对沈畅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高标准严要求,总是告诫他,男生就要坚强,就要努力,就要成绩好,就要顶天立地。
让她震惊和难过的是,她发现自己的儿子竟然成了同性恋,不仅活跃在同性恋网络社区,和他的男朋友在社区结婚了,而且与几个哥哥有性关系。更让叶青难以容忍的是,沈畅竟然经常将男朋友带到家里发生性关系,还因为感情危机情绪波动不去上学了。叶青已经不再奢望沈畅能考上好大学,她担心儿子这事被老师和同学知道,他如何做人呀?
那还是小升初考试,沈畅考得特别糟糕,怕被妈妈打,不敢回家,走了很久,迷路了。就在他孤立无援的时候,一位大哥哥帮助了他,把他带回家,哥哥温柔地抚摩他全身。沈畅第一次感到被人关怀,在哥哥的引领下,沈畅也抚摩他。第二天哥哥把沈畅送回家,沈畅的妈妈对这位好心人千恩万谢。从此沈畅的生活中就多了一个爱他的人。
整个暑假沈畅都和大哥哥在一起,他第一次感受到做女生被男人疼爱轻松而幸福。沈畅特别希望依偎在哥哥身边,哥哥告诉他,如果他愿意,哥哥可以养他一辈子,并且不要求他学习,不要求他做一切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沈畅内心充满了感激,他对哥哥言听计从,并且在性行为中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快乐,甚至有些上瘾,他离不开哥哥。后来哥哥到外地去了,沈畅开始到同性恋社区寻找新的性伙伴,衣着和语言也越来越女性化了。
解读同性性爱的心理取向
人的性爱取向分为两大类,一是单性恋,包括绝大多数人选择的异性性爱和婚姻;还有就是同性恋。二是双性恋,对两性的爱同时存在和接纳,这样的人大多会有异性间的婚姻关系,同时有同性的恋人,两种情感不相互排斥。
同性恋的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以及性爱行为指向都是同性,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同性恋倾向。
对于同性恋成因,有先天说和后天说两大类。先天说是指生理因素,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后天说则主要与家庭背景和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其他同性恋者的诱惑;特定时尚、思潮影响;母强父弱,家庭教育失当等。如果先天说的假设成立,这些人通过变性手术,使之回归生理支持的性别是比较理想的归宿。
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对性别倾向确立所起的作用一样不容忽视。后天说还可以细化为素质型和境遇型。素质型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幼年时期心理形成过程中性别选择的烙印;而境遇型往往是进入青春期前后环境造成的。沈畅属于境遇型,如果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完全可以重新悦纳自己的性别。
让孩子悦纳自己的性别
家庭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的第一个课堂,确立正确的性别角色是为人父母必须承担的教育职责。素质型的同性恋者往往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健康的家庭氛围有直接关系。恋母情结是产生同性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母亲投入了过多精力,使一些男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认同女性,甚至以女性自居。另一种情况,比如沈畅,母亲给予沈畅的关爱少,施加的压力过多,这使他对母亲所代表的女性角色产生疏远,在同性给予一些关爱的时候从感激到依恋,同时没有要求和压力的状态使他认同目前的角色,可以依靠男人,不劳而获。
另外一些特殊的经历对同性恋取向的形成产生潜在的影响,比如年幼受到异性伤害,或被同性引诱,潜意识中认同了同性恋。
漫长的暑假,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需要一个“度”,既不能完全不知道孩子和什么人在一起;也不能因噎废食,将孩子封闭在家中,阻隔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关注孩子的伙伴,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才是最好的选择。
精彩推荐“90后”性爱观令人瞠目结舌性教育:为何国人难以启齿?大学生:性教育课为何不来点劲爆的美女征拍千名男性下体照作“百鸟图”5个词透视中国30年性解放光屁股美女笔座一插就呻吟中国同性恋:春光乍泄20年台男星与妻模仿“色戒”动作
(责任编辑:温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