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瞒艾滋病产子 三医护人员存感染风险
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7月4日在郴州市就发生了一例因为产妇隐瞒艾滋病史而造成三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事件。
这名患者明知自己是艾滋病人,为什么还要坚持产下婴儿?三名医护人员又是如何造成职业暴露?带着许多疑问,7月8日,记者来到市疾控中心采访。
艾滋病人不愿与记者交流
8日上午,记者来到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科长黄健介绍了事件的大致经过。原来,这名吸毒女性名叫杜某,是郴州某县人,今年28岁,2007年被查出患有艾滋病后,她就一直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不久,与嘉禾一位农民生活在一起,还怀上了孩子。
7月3日,杜某来到郴州某县的一家医院生产,于7月4日产下婴儿。出于种种原因,她并没有将自己的病情告知医护人员,三名医护人员在为其缝合伤口时,被针扎伤了皮肤表面,产妇的羊水溅落在医护人员的手臂上,造成职业暴露。得知产妇杜某是艾滋病人后,三名医护人员已于24小时之内服药,但仍处于惊恐之中。
“根据我们目前的医疗水平,艾滋病感染者怀孕生育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多可以成功阻断艾滋病病毒,防止感染婴儿。”黄俊称,当了解到杜某的情况后,他曾提出建议要她不要生产,而杜某却执意要产下婴儿。
了解事情的经过后,记者希望联系到杜某当面采访,示意黄俊拨通杜某的电话,然而,当记者接过电话表明身份后,电话那头却传来了嘟嘟嘟的挂断声。记者试图通过发短信的方式联系,对方却一直未回复短信。显然,杜某不愿意与记者交流。
采访遭遇冷门,记者最深的感受是不论身患艾滋病的杜某,还是三名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一旦与艾滋病沾上关系,大家都惊恐不安,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不愿更多的人了解情况。
艾滋病可防可控不是慢性自杀
目前,艾滋病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根治。因此艾滋病又被许多人称之为“超级癌症”、“死缓”,这导致很多人认为,艾滋病人无药可治,只能慢慢等待死亡。
“其实这是对艾滋病的误解,艾滋病是可防可控的。”黄俊说,现在的医学技术对艾滋病治疗的效果已经很理想了。目前,艾滋病通过药物治疗基本可实现四个目标:把病毒降到不可检测的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病毒传播,而且目前国家对艾滋病实行的是免费治疗政策。
据黄俊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一般是8至10年)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如果及时发现、提前治疗,就可以将艾滋病毒防控住。
医生为艾滋病患者手术存在“职业暴露”风险
三名医护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已于24小时之内服药。黄俊称,这并不是最理想的服药时间。在手术中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在4小时内采取紧急处理,服用三周的药物,就可以将感染的风险降到十万分之四。
记者试图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方式与三名医护人员取得联系,了解她们目前的生活状况,三名医护人员均表示,不愿意向记者透露。
记者在互联网上了解到,目前,中国还没有对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医务人员进行赔偿、补偿或补助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对艾滋病的认识也有待于普及和提高。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医务人员在为艾滋病人进行治疗时,精神上确实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艾滋病患者身患其他疾病,需要外科手术,却因身份遭到一些医院的拒绝和推诿。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很多艾滋病病人的的确确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身患除了艾滋病的其他疾病,不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医治,结果使病情加剧,甚至是威胁到了生命。患者在病痛中等待,医生对健康威胁的担心,面对现实困境,医院和艾滋病病人陷入“两难”的境地。
艾滋病人更需要理解和关怀
“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让艾滋病病人以及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全社会如何营造一种对艾滋病人宽容和理解的氛围十分重要。”黄俊如是说。在艾滋病治疗过程中,患者从得知自己是感染者开始,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甚至会出现多种精神障碍。如果患者隐瞒病情,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现在,郴州已经有10多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都是免费给艾滋病人使用的。黄俊说,所以,我们不仅要对艾滋病病人表示理解和关怀,还应该力所能及地关爱每一个不幸的艾滋病人和感染者,以及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鼓励他们树立生活勇气,勇敢面对现实;倡导全社会反对歧视,消除偏见,动员全社会为艾滋病人和感染者创建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截止到发稿日期,记者仍未与这名艾滋病患者杜某联系上,杜某为什么要坚持产下婴儿仍然是一个谜。
(实习编辑: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