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Knight:并购在于重塑行业发展
汽车讯 2016年6月6日,第七届全球汽车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全球的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共同商讨应对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此论坛以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中国机遇: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为主题,力图引发行业从整体战略上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住产业发展的机会,本届论坛共吸引172家国内外媒体,汽车在现场搭建了直播间,第一时间、全方位报道会议盛况。
以下为德勤财务咨询、并购服务全球主管Charles Knight的演讲实录。
德勤财务咨询、并购服务全球主管Charles Knight
今天早上开幕式的时候大家一直谈增长,包括整个行业增长的下滑,好多人说现在整体趋势是比较消极的。大家谈到的话题是创新,谈到创新就要谈到全球行业的一些变化,可以看到这才是并购增长的真正所在。我们看到像通用汽车的发言人说过,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发展市场所需的产品,其实和其他的行业很相似,像TMT行业其中有非常好的创新技术都是苹果推出的,或者是谷歌公司。他们其实不是自己自主研发的,而是去并购的。他们之所以选择并购,是因为自己的开发速度跟不上,并购可以来得更快。像这样的一些行业,我们确实有很多的机会,能够在市场快速调整的时候去借助并购实现竞争优势。另外想谈的一点,其实刚才Stephen Gore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谈到了中国增长的数据。
我经常去全球各地出差,不管到什么地方都会谈中国,包括中国的汽车、房地产、能源行业,都在谈中国的投资机会。比如说在美国的投资人一般会给你介绍公司,所以我想强调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过去看到了最近有一些非常大规模的交易都是来自于中国的本土企业,有的是发起了并购的企图,有的是没有成型而取消了,但是创造了很多的关注度。我觉得来自于中国的这种投资政策,一定要非常关注才能够取得成功。其实不光是说最终的交易价格,好多时候大家说现金就是一个商品,因为现在债务市场发展得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们要有不同的并购手段,除了现金还要有其他的手段。其中关注的一点是后续的管理,也就是并购之后怎么样去管理,这也是今天可以具体去讨论的。
但是来说,这个行业并购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比如说看过去几年行业的数据,就可以发现的。其实按照中国的标准来说表现并不是很好,而且中国本土的企业在过去没有很好地抓住市场的机会。
荣强:我谈谈促进并购市场的驱动因素,首先借着Stephen Gore来谈,从今年一季度来看欧美并购市场上一共完成了4666个并购项目,总的金额大概超过了5700亿美金。从时间角度来看,相对于上个季度实际上从并购数量是下降的趋势,资金总量只有3%的小幅上升。如果进一步看具体的行业,有三个行业在整体放缓的过程当中还保持了比较强劲的势头,那就是IT、终端消费品以及B2B领域。B2B领域也包括汽车行当。
如果你看这三个领域有一个共同的点,这三各行业都正处在迅速转型变化的过程当中,比如新技术带来的业态的变化、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变化。比如拿终端消费品的角度来讲,电商的出现让传统的商家寻找改变的策略,能够寻找不同的增长点。从增长的驱动要素来讲,刚才也提到了企业比较健康的现金储备以及空前全球的流动性,是带来前几年并购市场活跃的主要因素,可能应该是最主要的因素。可以的比较低的成本和比较容易的渠道得到需要的资金和贷款。
另外一个主要的因素,这也是贯穿今天从早上到现在的主题,就是转型驱动并购。尤其对于汽车行业来讲,是处在一个比较大的转型前沿或过程当中。比方说新技术迅猛的走向成熟,像车联、自动驾驶、新能源。包括跨界的参与,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对汽车用户的用车、购车形式的变化,这都体现了汽车行业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过程当中的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OEM或供应商,如何能够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应对行业的转型大趋势,并购的手段无论是实现短期的节约成本、增长销售,还是从长期角度来讲调整业务、产品结构来更好地准备下一步的长期发展。
这种并购的局势是不是能够持续?从两点来简单说一下,一个是资本市场,大家知道美联储的升息是确定的,只不过升息的具体时间和升息的幅度和速度,这对资本的流动性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美国市场。另一点是从企业有并购的愿望和有并购的计划的过程当中,目前这一波的经济处在相对后期比较成熟或者是转折点上。经过前几年流动性带来并购的热潮,估值都相对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在这个时候企业把钱投出去要并购一个标的的话,实际上会变得更加谨慎。从这两点来看,这应该是给今年或后期并购的市场是带来一定的阻力。从数量和资金总量上来讲会有一定的下调,但是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汽车行业处在一个大的转型期里,这种转变、这种发展以及全球市场的进一步演化,这将会持续。企业如何通过调整自身的结构能够来准备下一波长期的增长,就促使他还会继续寻找新的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者是进入一个能够产生更高收益的其他领域或业务,通过获取技术或IP来支撑。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讲会持续下去,比较健康的并购活动也相应地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