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晚的一种理解 春晚最新消息
“春晚”的文化记忆
师力斌所分析研究的央视“春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关键的文化记忆和生活形态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的分析踏实深入,对材料的运用和剖析有其独到的特色。关于春晚的研究这些年来有不少成果,但师力斌的研究无疑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高度的价值。
当下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其实是中国“大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师力斌要处理当下的文学或大众文化,他所面对的其实是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历史的走向和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从今天看,当下的历史所展现的一切正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之后所形成的状态。今天中国的发展为过往的二十世纪提供的,其实是在中国的十九世纪末到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上,中国都面临着国家富强和个体生命的自我实现的命题,面临着追求“现代性”的实现的命题,而这些命题都会以“梦”的方式得以展开,也作为一种梦想和希望时刻投射于中国文化之中。“中国梦”也就和“美国梦”的专注个人奋斗和成功有根本性的差异,“中国梦”是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失败的痛苦中浮现的超越这一切的梦想,所以它的内涵和意义也和美国梦并不相同,它既是民族国家的实现,又是个体生命的满足的展开。而中国文化和中国百年的社会历程相伴随,也紧紧地扣住了中国的命运和中国人的命运。因此,文化和“中国梦”就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可以说就是“中国梦”的表征。
“现代性”的一对连体引擎
约翰·哈特利曾经指出:“消费者和公民这两者在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起成长。事实上,他们是现代性的一对连体引擎,离开这一个就不能理解另一个。这两个引擎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在公民身份之中,这是政府管辖的领域。”“对舒适生活的向往不单是特权阶层或特权阶级,而是全体人口都能获得丰富的物质,使人们免于匮乏这一梦想推动了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这是商业管辖领域。”“现代性”的这种基本构造对于进入现代的中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正如唐小兵所分析的,中国二十世纪“现代性”的追求是“英雄与凡人”的“辩证互动”,“正是20世纪中国的现代状况,在促成了英雄崇拜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安居乐业,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的怀念。”“个体”与“消费者”,“英雄”与“凡人”虽然领域和取向不同,却一体两面地展现了“中国梦”的不同走向,体现出现代中国认同方面的丰富性。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人的奋斗历史正是对“建国”这一强烈的现代民族国家追求的实现,也是告别国家主权不完整和屈辱失败历史的重要象征。其后中国“大历史”的演变轨迹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方面,中国内部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建构到市场经济形成的转变。另一方面,经历了由冷战时代反抗当时的世界格局到加入和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变化。
“阐释中国”的可能性
中国的“大历史”有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而文化在投射了这一变化的同时也参与了变化的过程。文化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想象。因此,如何阐释中国当代这一大进程,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之路的独特性,就构成了“阐释中国”这一关键问题的核心。师力斌的写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他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其实都是对于这一历史进程不断思考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师力斌的研究既注意到中国现代性的“英雄”的“个体”的一面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关切到现代性的“凡人”和“消费者”一面的作用和功能。他的春晚研究是对这两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他的研究从非常具体的角度展开了对于文化发展的深入理解。
师力斌所遇到的这个时代正是一个充满了可能性和变化的时代。中国一面加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一面也体现出在全球化之中自身历史的文化的特性。当下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和80后、90后的年轻人表现出的新的社会和文化倾向,互联网以及城镇化进程赋予我们的新的可能性都在召唤着对于文化的新思考。师力斌这样的批评者和观察者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希望他们在“阐释中国”的进程中有更多新的成果。